近年來,宜昌市加快建設區域性消費中心、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2025年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游收入同比增長7.1%、21%。
大力發展首發經濟
培育打造首發平臺載體。建成運營宜昌C6跨境購,匯聚20個國家70余個品牌近萬件進口單品,成為湖北省市州首家即買即提跨境商品購物平臺。
持續舉辦首發首秀首展。全國“雙品網購節”啟動儀式首次走進非省會城市,“樂購湖北616三好節”啟動儀式首次走進地市州。宜昌國貿在一樓大廳設置新能源汽車展廳,承辦特斯拉賽博越野旅行車登陸宜昌等首發活動。今年上半年,舉辦汽車、綠色家裝季、春茶等各類促消費及展會活動160多場,集中展示新產品、新服務。
創新發展服務消費
打造商旅文體健融合新場景。深化“百業+旅游”業態創新融合,推動數字技術在文娛、旅游、健康、體育等領域的深化應用,省際豪華游輪“長江行·攬月”號、楚文化移動式沉浸劇場“楚風”號成為行業爆款,宜都三峽千古情沉浸式演藝成為“網紅打卡首選地”。
推動服務消費集聚區建設。構建“1+8+N”(1個市級核心商圈+8個片區級商圈+N個社區級商圈)商圈發展格局,不斷升級打造多元化服務消費場景。創建省級特色商業街5條,省級步行街試點1條,省級智慧商圈2個、智慧商店3個,認定市級特色商業街、美食街15條。大力發展“演藝+”“體育+”經濟,推出“跟著賽事游宜昌”系列活動,舉辦刀郎演唱會等大型演藝活動,聯動名優特產展、美食品鑒、“寵粉”促銷活動。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648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5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以上,帶動城區商業綜合體營業額環比增長10%。
大力發展夜間經濟集聚區。宜昌市九碼頭文商旅綜合體榮獲第三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獲批5個省級繁榮夜間經濟集聚區,評選15個宜昌市夜間經濟消費集聚區(街)。長江夜游、朝天吼夜漂等已成為驅動“夜宜昌”的“新引擎”。
開設外貿優品展銷專區。深化“出口轉內銷”舉措,承辦第三屆“樂購湖北616三好節”暨外貿優品走進宜昌活動,全市130多家實體門店及線上商城開辟“宜昌外貿優品專區”,上架外貿優品200余種,線上線下銷售超2億元。
加大服務消費政策支持。出臺《宜昌市促進商貿領域消費若干措施》,從豐富夜間消費、發展首店首發經濟、創新餐飲消費、發展直播電商等方面,提出了30多條具體政策措施,并統籌各級促消費資金近5億元,形成政策組合拳,挖掘潛在消費需求。
打造消費品牌IP
打造宜昌城市IP。發布宜昌城市品牌標識,推出宜昌文旅IP形象,擴大宜昌城市品牌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打造“AI豚寶”,在三峽機場開設“宜昌禮物”綜合實體店,提升宜昌文創禮物的知名度和可見度。
打造特色文化消費場景。打造宜昌首部沉浸式全息溯源劇目《宜昌1938》、國內首部茶廠工業遺址沉浸式大秀《一葉芳華》。更新改造承載著城市記憶的二馬路歷史文化街區,成為集文創產品和藝術生活空間于一體的打卡地。
支持開設國貨潮品新店。推動稻花香等3個中華老字號,長盛川等6個湖北老字號,聚翁等35個宜昌市老字號開設新店、旗艦店。長盛川新茶飲美學生活體驗店、全球九大巖洞餐廳之一的放翁巖洞餐廳等成為網紅打卡地。
做強城市美食名片。評選宜昌“百道名菜”“十大宴席”“十大名菜”“十大小吃”,肥魚美食地標餐廳30家、宜昌著名餐廳20家。打造“宜昌紅油包子”區域公共品牌,開設“魯包包”“夜包子”“不笨紅油包”等門店超過2000家。宜昌肥魚、宜昌紅油包子、陶珠路美食街分別榮膺“十大必點楚菜”“十大必吃楚點”“十大必打卡荊楚美食街”。
培育新型消費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數字消費,今年上半年,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銷售額59.48億元,同比增長21.3%。培育了國貿大廈、雅斯集團等一批重點新型零售企業。(宜昌市商務局供稿)